社會藝術: 源於ㄧ.by Presencing Institute

揭示社會變革中不為人所見之面向

原始文章連結在此

感謝自然流現研究院(Presencing Institute) 在2024年3月2日發表這篇關於社會藝術(Social Arts)的文章,經過與原創作者確認同意後,我們翻譯成繁體中文,讓渴望探索社會藝術與視覺實踐領域的朋友,能夠更深入了解社會藝術的脈絡與關鍵核心原則。

我看見一個聚落,一個生態系統,臉孔、身體和迴音。我感動得流淚,被吸引,成為其中。我驚歎地凝視,被吸引著,吸收、連結。

我感到滿足,我看見自己和你們所有人,我被激情的兩極所吸引。

我看見轉變和似曾相識的入口,我感到一絲希望和興奮,我被神秘的氛圍所吸引。

我感到興奮和忐忑不安,我看到了混亂的變革漩渦,我被時間的流動所吸引。

2024年2月,《社會流現劇場中的共鳴實踐摘錄》

賦予系統思考鮮活的生命力

社會藝術是從各種藝術形式中萃取出的一套實踐方法,透過將社會系統較不明顯的模式和動態顯化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來支持變革學習和改變。在「U型理論」和「自然流現」的理論脈絡下,社會藝術始終融入特定的情境中。它們是一套我們帶入重要的社會脈絡中,前線的社會運動,以及那些通常以良善的意圖做共益的事情,但缺乏踏入正在生成中的未來所需的一套方法和實踐。

運用社會藝術實踐讓我們能夠探究社會場域的模式及其如何發生變化。這些實踐不僅被帶入特定的情境脈絡,而且被體現在系統思考的框架中,同時被探究社會變革中揭示不為人所見的護持空間的踐行者所觀察。社會藝術始終展現出自身是變革強而有力的力量,透過使系統看見和感知自身,將系統思考帶入日常生活,從而創造出力量的轉變,並為實現不同類型的系統開啟可能性。

在過去幾年中,社會藝術在以覺知為基底的系統變革工作中的使用有顯著的增加。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促使我們進行何謂社會藝術的自我反思與對話。什麼是支撐包括社會流現劇場、視覺實踐、社會詩學和聲學在內的實踐領域的基礎?換句話說,什麼是指引我們工作的「觀點」?在此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我們在這20多年當中對對於社會藝術實踐這項工作的理解,以及為什麼這項工作對系統變革至關重要。

我們所謂的社會場域是什麼,以及這為何有其相關性?

社會藝術是一種改變社會場域的方法。社會場域方法是思考社會系統的其中一種不同方式。社會場域可以被視為一個連結與關係的網絡,它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總和,同時也賦予社會系統其獨有特質或質地(在此處此處閱讀更多內容)。社會場域可以被理解為具有自己的特徵、內在性甚至自己的意圖。從這個角度觀察系統有助於我們理解它們是「鮮活的系統」,具有自己的意志並擁有自己的真理,就像人類一樣。社會藝術可以幫助社會場域看見和感知自身,並創造使這個「存在」的真理能夠被揭示和被知曉,以促進其自身轉型。

在「U型理論」和「自然流現」理論脈絡下的社會藝術原則

  1. 社會藝術始終植根於社會情境脈絡

社會藝術從來不是單一藝術家的產物或創造物。它源自社會場域的整體,在創作的那一刻,藝術家只是其中一部分。於是,社會場域的所有成員都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並成為自己的藝術家。社會藝術將社會場域的各個方面帶入可見的結構中,它因參與者的見證時而隨之被轉化了社會場域。因此,它涉及所有的參與者,作為源頭、創作者,以及演繹該場域的「觀眾」。

2. 社會藝術是有意義且非操控性的:

社會藝術實踐的目的是使社會場域中更深層次的結構,在集體內在經驗中得以顯現。社會藝術並不是試圖使某件事發生。它無法事先確定。相反地,它源自當下和正在湧現的覺知與經驗。所表達的內容並不是要對抗或引導觀眾走向任何方向,而是跟隨並取決於當前時刻社會場域的實際狀況。如此一來,社會藝術始終在為正在湧現的事物服務。

3. 社會藝術具體體現在系統思考的框架中

它為社會脈絡提供了看見和感知自身的當前狀況、結構和關係動態,以及其潛在的未來的可能性。正是這種看見和感知成為深層個人和系統變革的強大催化劑。其中的基本信念是:「你無法理解一個系統,除非你改變它 (K. Lewin)。你無法改變一個系統,除非你轉化意識。你無法轉化意識,除非你能夠讓一個系統看見和感知自身」 — — 奧圖·夏默。

4. 社會藝術基於覺知

社會藝術的品質和相關性與藝術家覺察到社會場域及包括藝術家自身在內的各個部分的能力密切相關,包括藝術家自身在內。「技術技能」只有在臣服於整體的覺知,對被注意到的事物才有所幫助。在雅若宛那・林的著作《社會流現劇場:真實的動》中,她使用了「真實的動」一詞,優美的描繪了社會藝術家可能主張的最重要目標。這種能力是懸掛評判,將自己的心智僅僅當作眾多感官中的一個來注意,而不是立刻「理解」,然後僅是跟隨著從那裡正在生成的事物。你可以說,藝術家不決定什麼需要被表達出來,而是跟隨著想要被顯化的事物。

5. 共鳴在社會藝術中的重要性

共鳴是社會藝術的關鍵要素和機制。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基於共鳴與創造共舞。它是由社會場域上的共鳴所喚起。藝術作品隨後將轉換與創作共鳴的社會場域的覺知和品質,這將引導藝術家進一步進入共鳴 — — 這是嵌入有正念覺知和好奇心的空間中的循環運動。除了這個內在共鳴的過程外,在特定時刻或作為某些實踐的一部分(社會流現劇場4D測繪),引領式的社會共鳴過程也邀請對所創作的內容進行反思。共鳴實踐可能被視為開啟意義建構的第一步,但保留了現象學的視角 — 詮釋或解釋將阻礙對於這個變革社會場域之鏡的鮮活和開放的感知。這一實踐的要素包括靜止,以及在場者感知的現象學收集。

研究:探討系統變革的深層維度

社會藝術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體現化社會和行動的研究方法,用於即時探討社會系統中社會真實的本質,以及其未來的潛力。雖然存在許多用於看見系統的方法論,但對於感知它們卻缺乏嚴謹的研究方法。由於社會藝術始終基於特定情境脈絡中,它們被該情境的社群所體現、經驗與觀察。該社群當下的體驗是關於系統的關鍵感知資訊。

同時,社群也是觀察社會藝術所呈現出的現實的「護持空間」。作為這個過程的參與者和觀察者,社群參與了對社會場域模式和內部轉變的探索,目的是使社會轉型的不可見維度變得可見。使用社會藝術作為研究方法,可以展現特定情境脈絡下社會場域的動態,為該背景下的行動提供訊息,同時指出社會場域轉變得更普遍的模式。

為什麼我們認為社會藝術是一個有影響力的變革工具?

人類的心智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並且在我們的社會中受到極高的重視,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心智的基本原理是以邏輯的方式結合先前學習的知識,這種方法適合已知的世界。但是,在破壞性和危機的脈絡下,當需要新的、前所未有的方法時,僅僅依靠心智能力是不夠的。社會藝術在這種情況下成為一種創造力的工具,因為它們有意識地與未知一起運作。在社會藝術中,不知道的空間被視為具創造力的時刻,而這些實踐提供了一種懸掛心智、進入體驗(即不知道的狀態),並在那裡停留足夠長時間以讓新事物湧現的方法。只有在那之後,思想心智重新投入意義建構的工作中。

此外,為了觸及尚未出現的潛能並連接到人類天生的創造力,一種更深的知曉,我們需要活化所有「感知器官」。社會藝術在這裡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它們使人們更直接地與主題相連 — — 它們可以活化一種實際感知的真實,這往往超出了思想能力的範疇,而後者自然會試圖用自己有限的概念解釋現象。社會藝術不受限於語言或教育,因此可以被理解為具有深層包容性;它們擁有連結到社會場域的所有成員,連結到一個鮮活系統,擁抱教育、文化、性別和成長背景的多樣性的潛能,因為它們提供了觸動人類感知能力的體驗。

當藝術真正的源自社會場域 — — 就像在社會藝術中一樣 — — 它會以一種超越概念和分析的方式向社會場域本身展現。

要了解更多關於各種社會藝術的情境,請查閱雅若宛那.林在社會流現劇場方面的文章,Manish對詩歌和集體創傷的反思,凱葳.博德關於生成式敘畫和行動信心的文章,或李珮玉關於視覺藝術和集體意識的論述。欲找到更多故事,可以閱讀奧圖在哥倫比亞的生態系統領導力計劃,以及凱葳.博德對容器的考量,或如何在教室青年計劃中使用社會流現劇場的故事。想要了解更多並與我們聯繫,請參閱網站:u-school.org/social-arts。

翻譯:李珮玉| Translated by Jayce Pei Yu Lee

審校:黃秋燕 、鄭毓瓊| Proofread by Crystal Huang, Yuchung Zheng

特別聲明:為尊重文章原創作者,原始譯者創作權,未經同意請勿任意節錄、擅自修改或作為其他商業用途,如需轉載請事先與原創作者與譯者確認同意後,明確註明文章出處以幫助讀者回溯源頭。

--

--

Jayce Pei Yu Lee
Jayce Pei Yu Lee

Written by Jayce Pei Yu Lee

visual catalyst, scribe, life poet, social artist, 敘畫人, 社會藝術X雜詩人,U型理論實踐,跨界不老頑童。

No responses yet